何以销烦暑,端居一院中。
眼前无长物,窗下有清风。
热散由心静,凉生为室空。
此时身自得,难更与人同。
——白居易《销暑》
人皆苦炎热,我爱夏日长。古时候,消暑能力有限,面对酷热,古人似乎只有两个字,一个是“逃”,一个是“熬”。惹不起还躲不起吗?“偃仰茂林逃酷暑”。
如何“逃”?深藏。“小暑不足畏,深居如退藏”。到林中、到水边……躲避烈日。
如何“熬”?熟睡。陆游有一首诗,题目就很有意思:《逃暑小饮熟睡至暮》,小饮然后熟睡,一直躲到梦里去。苏轼同样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:“有道难行不如醉,有口难言不如睡”。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:“而今何事相宜?宜醉、宜游、宜睡”。
什么是“暑”?古人有很多种解释。比如“暑,热也”。这几乎相当于没有解释。再比如“暑,热如煮物也”。这个解释很形象,所谓“暑”,就是在锅里被煮的感觉,相当于一种烹饪方式。
农历六月称为“焦月”。按照《尔雅》的解释:“六月盛热,故曰焦”。“焦月”这个称谓,是万物几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写照。六月也被称为“溽月”。焦月的“焦”,体现的是干热暴晒;溽月的“溽”,体现的潮湿闷热。
《汉书五行志》写道:“盛夏日长,暑以养物”。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。东汉的《农家谚》中便收录了“六月不热,五谷不结”这一则农谚。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,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。
炎炎夏日,闹市中取静,暑热中纳凉,一起为你的新家添置一份清凉。